欢迎来到写文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心得分享

时间:2024-03-21 15:11:33 心得体会

篇1:学习新课标心得分享

  在迎接新课程标准的挑战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不仅仅是在教学中执行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教材,而是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经过不懈努力,逐渐从陌生走向熟悉,从紧张不安走向从容自若。对我而言,新课改就像是一场富有对话性的盛宴,一个连接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这些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历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着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深刻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老师带来的活力和变革。“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是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思。令人欣喜的是,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们已经开始以理性眼光看待新课程改革,并通过批判性思考为课堂注入新生机,打造真正引人入胜的教学氛围。随着实践不断深化,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最让我感动之处在于:在课堂上体现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

  一、平等对话构建课堂基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当我们融入儿童世界时会发现孩子们拥有力量,不仅如此还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态度是否友好、亲近和鼓舞人心对于影响学生成效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的伙伴、共同探讨者,才能成为他们的引导者。因此,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间,拉近彼此距离并真正倾听他们内心声音非常重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给予真实欣赏及心理支持,激发他们表现欲望。“即使在最不起眼之处也蕴藏着无限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观察、倾听并设身处地感受学生所思所想,并根据这些情况调整指导方法尊重个体差异并鼓励表达。

  二、共同参与铸就灵魂风采

  在教学领域,参与是唤醒课堂活力的关键。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主动学习的技巧。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需要从课堂教学创新入手,建立互信互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展现自我主体精神、不断完善个人品质、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推动他们用心、主动、创造性地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中实现他们的主动参与、全程投入、兴趣盎然,这正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而学生思维状态的良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丰富多样的生活经验,营造栩栩如生的场景,激发思维活跃点,真正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开口说话、动手实践,在思考中求知,在参与中享受。

  阅读课堂中富有感染力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具体清晰逼真的图像呈现,引人沉思深层次问题提出,在课题上组织积极有序的质疑探讨,通过角色鲜明的戏剧表演等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兴趣。写作教育中教师真挚热情地示范文风格,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多元化活动等做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也是师生成功互补过程、是表达生活心得手段、是交流沟通需求。

  总之,在组织教学时,如果教师始终牢记着理解和激活学生原有思维状态、找准最佳启迪思路以及让每位同学都投入思考并愿意参与其中等目标,则成功将近一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要把握好“以参与促体验,以创新助发展”的核心理念。只有通过激发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能给予孩子深刻而持久地体验;只有给予足够自主空间和大量实践机会才能培养出真正用心探究事物并勇于尝试创新方法的优秀人才;只有坚守“以探究促发展”的原则才能有效推进每位同突显自身价值。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育之精华

  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逐渐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处理事务、如何与人相处合作。这是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应该致力于推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特点来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尊重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我认为,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及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他们可持续发展,使他们成为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拓宽教育视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力促进自主学习潜力。

  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探究可以是对文章观点或资料的思考,也可以是对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的品味。同时也包括了对于自我认知和领悟过程的探索。重要的不是结果本身,而是整个探究过程,并且通过这个过程获得快乐,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意识的同时促进其成长。

  探究型学习旨在改变传统单纯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模式,鼓励更多地使用探究式方法。通过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给予多元获取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专注于深度学习态度和有效策略,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潜力, 促进每位学生成为独具慧眼与行动力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教育不能急功近利,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和辅导。我坚信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迭代, 必然会有更多令人振奋的变化出现。只有当我们真正打造金子般闪耀的语文教育课堂时,“语”文才能焕发出真正耀眼夺目的光芒。

篇2:学习新课标心得分享

  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数学教育的变革。教师应该结合具体内容,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情景,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更深入理解数学。

  1、营造实践探究与合作交流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终身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在探索中发现规律,通过交流分享经验,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表达和理解能力。

  2、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不同个体在数学上的发展需求各异。教师应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水平进行个性化辅导。通过分层指导和问题情境设计,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思维水平。

  3、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并积累丰富的数学实践经验。数学教育是互动共进的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树立新课程观念,善用优质教材

  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和机械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共同参与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需要关注将书本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学生经验中。一方面要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蕴含的理念,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重新组织、补充和创造性运用教材内容。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开发其他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以及网络等。

  自从进修学校发布了新课标通知以后,我认真研读了几遍初中数学新课标,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们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该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并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其次,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唯一主导者,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展开双向交流、互动、沟通和补充;是围绕着由老师设计的主线展开思考、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有能力提升,并且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并迸发出创新思维。

  最后,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到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不仅要关注于结果,还要关注于整个过程;不仅要看到数学水平提高,也要留意他们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变化和态度。同时也需要关注每位同学个性与潜力的发展,并调动他们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之中。

  四:透过学养,我领悟到数学教育需重视个体多样性,助推人尽其才。《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子,切合个性化发展需求,确保每位学生获得优质数学教育。无论不同背景的学生在数学领域的成长有所差异,数学教学亦应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支持困难生的进步,也要促进基础型生的全面发展,并且不能束缚高材生的独特风采。教师应因材施教,悉心引导,通过多元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每一位学生的数学之旅中担任引路者、支持者和坚实后盾。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数学教育中,我将坚守新课程理念,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精益求精地授课,确保每节数学课对每位学生都具有意义。让他们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还能提升能力、拓展思维、构建数学思想。使得各异的学子在数学领域展现不同风采,在为国家未来做出贡献方面奠定坚实基础。

篇3:学习新课标心得分享

  崭新的学程将带来学生学习生活的革新,也将点燃教师教学生活的激情,这股新风可能会塑造学子一生,同时唤起教师全新的活力。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转变课堂功能,摒弃过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技能成为培养学习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课程理念,则必须将三维目标融入具体教学过程中。这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方式。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关注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成长而言,获取知识能力比仅仅掌握知识更为关键。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灌输物理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知识”。针对物理科目特点——观察和实验,需注重培养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引导学生有目地进行观察,并认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当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时,要求他们了解实验原理、目标,并按规则操作,着眼于创造性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科目,物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简单问题;同时结合日常经历帮助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鼓励注重知识应用,在培养创造性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除了使学生成就基本物理知识外,还需发展其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打破只接受式、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桎梏,提倡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善于动手,在培养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方面下功夫。”

  新大纲规定的“必修”知识是物理最核心且基础之处。这些知识不仅构成了物理本身基础,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之基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务必扎紧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之训练。对于重要物理概念与规律,则需反复让学生成多角度、多层次去领会并运用。新大纲对“必修”内容提出之教育要求代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提出之最底线要求,在教育中不可或缺。自然,在完成“必修”内容后亦可根据需要开展“选修”内容教育:通过阅读材料以及小型实验来拓宽视野、培养思维。在运用新教材时,则可依据个别情况提高既定内容与要求:可延伸至广度或深度上做文章。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入手:

  在迎接新教材挑战的道路上,首要任务是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更新教学理念。

  新时代对物理教师的素质要求更加严苛,缺乏高水准的教师就无法培养出优秀学生;缺乏创意无限的教师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我深信为了适应新教材需求,我们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①拥有专业精神和勤奋好学态度;②掌握系统化专业知识,能够全面把握物理学理论框架,并能够高屋建瓴地解析和处理教材内容;③具备高水平的教学技巧。因为教师的技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⑷怀有终身学习心态,开拓自我视野,持续深入研究教育领域,以不断提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大量具备创新精神的学子,这也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内化强烈的创新觉悟,勇于打破常规,持续创新、不断进取。在每堂物理课、每一个实验环节中,不能仅停留于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应关注如何运用灵活性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前行。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他们为自身探索成果感到骄傲。

  坚守以学生为核心

  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平台。老师不仅需要确保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需要引导他们掌握物理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多方面能力。物理课程中蕴含丰富物理思维方法,譬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启发“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导线下小磁针偏转发现电流磁场等实例。学习物理应该包括锐利洞察力、深邃思考能力、严密推理与评估能力及丰富想象力;从现象到本质、具体到抽象、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式。同时还应该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构建模型法、虚拟假设法等,并主动将其运用于解决真实问题,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颖观点和思路,并进行总结归纳,在其中筛选最佳解决方案。

  唯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方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不仅是获取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未来学习,物理教育应引导学生深化拓展知识,并提出一些启发思考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在面对课堂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促使学生与同伴、老师进行课后共同探讨、甚至辩论,从而不断扩展知识、提升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仍应扮演着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角色,合格的教师需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拓展领域。

  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基础知识,更要渗透科学物理方法,这既符合物理学科培养目标需要,也满足了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掌握科学物理方法相当于赋予学生打开物理知识宝库之钥匙,让他们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