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写文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心得

时间:2024-03-21 10:06:39 心得体会

篇1: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心得

  在数学教育领域的亲身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将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分享一些简单见解,期待您的指点。

一、开展实践教学,营造成功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要让学生在拿到新的数学教材时就充满好奇与热情,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积极的兴趣是引导模糊兴趣产生的基础。如何将这种积极心态转化为持续稳定的兴趣,在第一堂课中尤为关键,特别是在布置第一次作业时。

二、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良好的情感能够提高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水平,从而增强思维和学习能力。学生上课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往往与其对知识理解程度和对老师授课兴趣息息相关。

三、关注“学困生”,倾注更多爱与耐心

  对于那些面临困难挑战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够投入更多情感,给予更多关怀与帮助,在课堂内外都给予更多支持,他们可能会取得更大进步,并且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需要有爱心,更需要有耐心。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困生成长”工作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在当下强调每位学生个体差异性、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采用鼓励表扬方式来引导“学困生成长”成为有效教育方法之一。鼓励表扬如同阳光般温暖人心灵,在引导每个学生快乐成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具备“六心”。

  1、爱心:爱是打开师生关系之门的金钥匙。真诚地爱可以消除师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藩篱,赢得学生信任。教师应该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困生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轻松沟通交流,并让他们接受来自内心深处传递出来的温暖阳光,从而获得最大回报。

  2、信心:信心是“学困生成长”的基石。在处理“学困生成长”问题时,首先要建立起自信心态;其次要确立转化“困难”的信念。“每个‘困难’都拥有进步欲望”——只需老师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其中就必然会收获满意效果。“困难”身上虽存明显差异但也包含着无限闪光点;老师应抓住适宜时机进行恰当表扬和鼓励,在循循善诱中唤起他们向上向善之火花。

  在教育中,我们需要保持细心。就像金子虽然不能完全没有瑕疵,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而忽略了他们身上闪耀的优点。特别是那些被称为“学困生”的孩子,他们往往被忽视,更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全面了解他们,去发现并挖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在爱的阳光下让这些闪光点绽放成更多。

  此外,耐心也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因为每个“学困生”的性格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转化他们所需的时间和方式也会因人而异,经常需要付出艰苦劳动但收效甚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焦躁急躁或者浮光掠影地教学,应该耐心地解释知识点、讲解习题,并且个别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直到他们真正掌握为止。所以,耐心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最后一个重要品质是宽容。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可以让“学困生”重新树立自尊。当“学困生”犯错时,老师不应轻易批评责备,否则会使他们变得消极自卑。特别对于那些倔强的孩子来说,“连珠炮”式的批评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情绪。因此,老师应该包容“学困生”的缺点,在感情上亲近、在兴趣上引导、在学习上启发、在生活中关心,“让‘学困生’始终感受到我们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呵护与关爱他们。”

篇2: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心得

  数学,这门严谨的学科,教学常常陷入死板的逻辑和知识灌输中。这样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变得沉闷,学生失去了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然而,要打造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并不容易,而在课堂开始时就起到关键作用。优秀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在开展数学课时最好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周围事例出发,设计题目、引用数字或改编有趣的数学故事等方式进行导入会更为有效。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更易被接受,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曾经参加过我校两位数学老师授课的公开课,他们对于课程导入给予了启示。首先是陈老师的一堂课,《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与其直接从复习小数加减法开始新内容探讨不同,她却以去年测量体质健康数据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讨论。整堂课下来情绪高涨,问题解决有针对性且带来成就感,教学效果显著。

  再看鹿老师二年级混合运算课,《男女同桌过河乘船》作为导入方式。然而许多二年级学生未曾有此体验,并不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含义。如果照搬例题可能会降低兴趣和效果。幸好鹿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备课时将“过河乘船”改换成“咱班孩子坐汽车参观动物园”,因为大部分孩子都有相关经历,在轻松愉快氛围下完成了任务。

  我们的数学源自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不同老师有着各自独特的数学导入方式,有些擅长质疑,有些喜欢归纳总结,还有一些直奔主题……可以说是“不同观点各异,智者见智”。然而,无论如何,学习数学最终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越贴近真实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独断专行、学生被动跟随,在这里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将自己视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通过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来灵活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设计并组织后续教学活动。这种方法有效推动了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在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数学理论价值和应用实践价值。

篇3: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心得

  讲一堂让自己满意的课程,绝非易事;回顾整个授课过程,所得颇丰。这就是我在完成《观潮》这堂课后最真挚的感受。这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也存在许多不足。

  我主讲的是《观潮》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本文有了初步认知,因此我选择以汇报收获作为引入环节。这样设计的初衷是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展开。通过汇报收获,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并在其中调动学习兴趣,达到预期效果。

  设计本节课时时,我希望突出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使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化理解、体验并有所感悟与思考。”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共同打造了积极的情感互动氛围,让他们在喜爱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为实现以读促悟目标,每次阅读都具备特定目的:快速浏览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并找出深刻部分;第四自然段阅读则侧重体会个人感受;品味、评析则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看录像后再次阅读,则提升对问题的领悟,并由此推至背诵等层面。为实现以悟促读目标,我分层次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领悟:倾听涛声、想象画面、领悟后再阅读第四自然段;读中有所领悟后进一步品味、评析;观看录像后再次阅读,力求不同层次领悟相互提升。在入情——领情——发情过程中,师生共同提高。学生不仅仅停留于对钱塘江大潮壮丽景象的领会,还能洞察作者捕捉形态变化和采用由远及近写作顺序等技巧。这启示了“从外在感知到内心领会”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让学生成为言辞对象并通过自身感官和心灵来体验作品、探索作品深层含义,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语文素养和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精彩地朗读一篇作品……需要与作者分享那些充盈于他内心深处的崇高情感;需要用全身心去聆听每一个字眼,并从声音中传递出真挚内心的震撼。”阅读即了解与欣赏之旅,在引导下使学生成为完整参与者,在真挚对话中洞察语言深意、掌握文字精髓、理解言辞奥妙,“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共鸣境界必然实现。通过如此方式培养学生成长起来必将增进语文素养水平。在课堂上,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领悟到的东西:朗读、绘画、创作诗歌、编写对联……无不昭示着对语文素养培养取得成果。

  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与教学机智非一朝一夕可得,我需要不断探索。在课堂上,学生赵仲尧的一句“老师,我想再看一遍录像!”让我心生困惑。回想起来,抓住这个时机(如果你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就会满足你;其他人是否也有同样的需求?),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期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此外,虽然学生领悟得很透彻,但是在朗读指导方面却有所欠缺,没有将学生的体悟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问题,在于我平时对学生进行评读指导时并不够到位。至于第三自然段是否应该讲述,我原本打算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决定,并不想强行引入第三自然段,尽管听众可能觉得缺乏完整性,但学生们并未感受到这种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内容,尊重他们的意愿,在第三节课时安排了学生比赛朗读全文和展示作品。

  我感到快乐,因为有同事和领导给予我的帮助;我感到快乐,因为我正在不断成长进步;我感到快乐,因为我追求更高目标!